银行那些光鲜亮丽的职位宏融信,正悄然成为某些家庭代际传递的“隐形遗产”。
记得之前,有个男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视频引发关注,他自信地说:“我想当某银行的行长,继承我的爸爸。因为我的爷爷是行长,我的妈妈是副行长,所以我想继承我们的家产。”
这段稚嫩的发言,却在无意中揭开了银行业招聘中的“银二代”现象,似乎已经成为了公开的行业秘密。
2025年银行秋招大幕拉开,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涌入这场求职盛宴。
不过,他们很快发现,银行这个曾经的“香饽饽”不仅岗位越来越少,竞争越来越激烈,且那些有限的入场券,似乎正沿着亲属关系的脉络悄然传递。
一、银行岗位成了稀缺资源
2025年,国有大行的春招数据令人心惊。农行春招计划仅4500人,同比缩招67.9%;工行招聘4506人,缩水43.7%;建行更跌至2325人,减少34.8%。
对比2024年,农行曾招1.4万人,工行招8000人,建行招3567人,今年直接“腰斩再腰斩”。
更扎心的是,这种缩招并非均匀分布。以农行为例,江苏分行从750人骤降至55人,缩水92%;北京、浙江等7家分行缩招均超过80%。
一面是岗位数量断崖式下跌,另一面是应聘者数量暴涨,银行的录取率已跌破1%,甚至低于许多公务员岗位的录取比例。
那些曾经对银行工作不屑一顾的老员工,如今纷纷感叹:“对于应届高校毕业生而言,银行已秒变‘金饭碗’,看得见、摸不着。”
从当前的行情来看,名校生都得挤破头宏融信,普通人压根够不着。
二、银二代的回避与传承
在银行招聘规模大幅收缩的背景下,特殊群体“银二代”的就业路径,引起了人们的关注。
所谓“银二代”,即父母辈在银行工作,子女又顺理成章地进入同一银行系统。
我们惊奇地发现,银行录取的新员工里,好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都与银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比如有些人父母辈在银行工作,有些人亲属在金融系统身居要职。
银行的亲属回避制度,理论上是为了防止利益冲突和保证公平公正。
根据规定,存在夫妻、直系血亲、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和近姻亲等关系的银行员工,不得在同一单位或部门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,也不得在有直接上下级管理关系的岗位工作。
可理论上严密的回避制度,在现实中却可能通过某种方式被规避。
所谓的“不在同一个支行就可以了”,或者“与其他银行同业交换岗位”,成为了一些人绕开限制的策略。
结果是,银行系统中的亲属关系网络日趋复杂,而普通人想进入银行的通道,则变得越来越窄了。
三、科技赋能、人才重构
银行业这场无声的变革,背后是深刻的结构性调整。
传统岗位的缩减并非暂时现象,而是行业根本性转型的表现。
“以前一家支行可能需要5个柜员,现在最多2个就满编,其余都得转为营销人员。”与此相对应的是,科技类岗位逆势上涨。
建行23家分行中,15家将“科技专项人才”列为招聘首位;工行“科技精英”岗需求量超过了传统岗位,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正从“会编程”向“懂大模型”转变。
2025年春季招聘中,大语言模型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成为关键词,银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攀升。
从原来的“既懂技术又懂业务”双栖人才,进一步升级为“既精通AI技术又熟悉金融业务”的双料精英。
有报告认为,金融科技人才需求总量预计未来5年每年约为20万,总需求超过100万。
面对如此大的人才缺口,银行的招聘策略也在调整。
不少银行正通过内部岗位人员能力的培训和升级,以及校招定向培训及产学研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人才。
银行大楼里,老员工们依然在吐槽“钱少事多离家远”,但玻璃窗外,年轻求职者们渴望的目光从未离开。
当一批批新人步入银行,他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入职通知书,也是一个行业转型时代的门票。
永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